绿之韵 叶之情
Would you like to react to this message? Create an account in a few clicks or log in to continue.

山水盆景的发展史  呵呵

向下

山水盆景的发展史  呵呵 Empty 山水盆景的发展史  呵呵

帖子  さえ   黄 周五 十一月 26, 2010 7:57 pm

  盆景起源于中国,但起源于何时?对此我国学术界众说纷纭。根据《盆景学》作者彭春生的观点,盆景起源于7000年前的新石器时期,其依据是:
  1977年在我国浙江余姚河姆渡新石器时期距今约7000年的第四文化层中,出土了两块刻有盆栽图案的陶器残块(图)。
  一块是五叶纹图案,刻画的图案保存完整。在一带有短足的长方形花盆内,阴刻着一株万年青状的植物。共五叶,一叶居中挺拔向上,另四叶对称的分到两侧,整个画面比例谐调,统一均衡,充满生机。
  另一块是三叶纹图案。在一刻有环形装饰图案的长方花盆上,也阴刻着一株万年青状的植物。共三叶,三叶均略向斜上挺立,生机盎然,富于动感。
  陶块上的图案是原始美术家对当时盆栽植物所做的艺术再现,它们是我国乃至世界上迄今为止发现最早的盆栽。或者说是最原始、最初级的盆景。
第二节 中国盆景发展简史
中国盆景发展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一、新石器时期的草本盆栽
  新石器时期出现的草本盆栽,是世界上迄今为止发现最早的盆栽,是盆景的起源形式。
二、汉代木本盆栽与缶景
  汉代完成了草本盆栽向木本盆栽的转化,又出现了缶景——一种真正意义上的盆景形式,可谓是我国盆景形成的时期。
(一)汉代木本盆栽
  早在西汉时期,张骞出使西域时,为了把西域的石榴引种到中原来,就采用了盆栽石榴的办法。这是迄今为止我国最早的木本植物盆栽的文字记载。从此也就完成了草本盆栽向木本盆栽的过渡,并为汉代击景的出现打下了栽培技术基础。
(二)汉代缶景
  据野史所载:“东汉费长房能集各地山川、鸟兽、人物、亭台楼阁、帆船舟车、树木河流于一缶,世人誉为缩地之方。”这就是所谓的缶景。从以上描述可以清楚地看出,缶景已不再是原始的盆栽形式了,它已经成了盆栽基础上脱胎而出的艺术盆栽——即真正的盆景艺术了。这是盆景发展史上的一次关键性的突破,是迄今为止我国艺术盆栽的最早的记载。因此可以说艺术盆栽起始于汉代。
  发掘出土的汉代山形陶砚(《文物》1964年1月)非常类似于上述文字记载中的缶景。此山形陶砚内有山川(十二峰)、重云叠嶂、湖光山色,与缶景景观内容描写如出一辙,已略具山水盆景之大观了。
三、北齐山水盆景起源
  据贾祥云研究:1986年4月,在山东临胞海浮山前山拗发现北齐古墓,墓主为北齐天保9年魏威烈将军史崔芬(字德茂,为清河东武城人)。墓四壁有彩色壁画,其中16幅画面上都有奇峰怪石。有一壁画,描绘主人欣赏盆景的场面,在一浅盆内,伫立着玲珑秀雅的山石,主人正在品赏盆景,神态如痴如醉,栩栩如生。这一发现在中国赏石文化史中具有极高的历史价值。
  另据考古学家夏名采考证,山东青州发掘一座北齐武平四年(公元571年)的画像石刻墓,出土了九方画像石刻,其中有一方为“贸易商谈地互赠礼品”的场面。该图高136cm,宽98cm,右上角残缺。画面上方为展翅高飞的吉祥鸟;左方的主人端坐于束腰基座上,右脚放于左膝上,左手持茶杯,不卑不亢的注视着对面的客人。客人头发蜷曲,深目勾鼻,身穿挂满玉壁的长衫,双腿半蹲,双手托一银质器皿,送到主人面前。从面部形象到所穿服饰,确定此人为6世纪古罗马商人。在罗马商人的身旁,站立着一个主人的随从,此人双手托一浅盆,盆中放置一件高19cm,下宽16cm的青州怪石。该青州怪石山峰兀起,群峰耸立,层峦迭嶂,沟壑纵横,玲珑奇秀,真具有瘦、漏、皱、透的特色。从画面构图分析,该石应为主人回赠罗马客人的礼品。该图中,主人端坐于束腰基座上,这种束腰基座,为我国南北朝时期十分流行的一种基座。因此,这一贸易商谈,应在青州主人的商号或家中。
  北齐两座古墓中发现的彩色壁画和画像刻石,都对青州怪石作了生动的摹写。这种玲珑剔透的山石,是历史的佐证。我国最古老的赏石史料尽管有很多神话传说或历史资料,对赏石做过描述,但仅限于文字记述。而北齐古墓彩色壁画和画像刻石的发现,使人们直观地去审视北齐时代怪石的神采,形神兼备,一目了然,这一重大的考古发现,揭开了赏石文化鉴赏新的篇章。
  这一史料的发现,把中国山水盆景艺术的形成时间最少向前推了一个半世纪。这是中华民族的骄傲,它雄辩地证明山水盆景艺术起源于中国,赏石文化的源头在中国。
四、唐代盆景的成熟期
  魏晋以后,由于社会动乱,政治腐朽,在上大夫中间追求隐逸的风气日盛,他们发扬了老庄思想,以山林为乐土,以隐居为清高,将理想的生活与山林之秀美结合起来。晋朝南渡之后,江南经济得到较大发展,贵族们大量建筑园林别墅,过着游山玩水的清闲生活。当时盛行的玄学引导士大夫从自然山水中寻求人生的哲理与趣味(以陶渊明为代表),这种风气促进了我国山水诗和山水画的形成与发展,进而也促进了盆景艺术的发展,盆景艺术开始向诗情画意的方向飞跃。
  唐代是我国封建社会的盛世,在文化艺术方面,如诗歌、绘画、雕塑、旅游等,都取得了辉煌的成就。当然,盆景艺术也得到了突飞猛进的发展,主要表现在形式多样、题材丰富、景中寓情、情景交融、诗情画意等方面,而且用途广泛,美学理论也日渐成熟。
(一)唐代树木盆景——盆栽
  唐代虽尚未出现“盆景”一词,但从文献记载中可以看出,唐代的树木盆景制作技艺已十分成熟。
  如李贺《五粒小颂歌》:“蛇子蛇孙鳞婉婉,新香几粒洪崖饭。绿波绿叶浓满光,细束龙髯铰刀剪。主人壁上铺州图,主人堂前多俗儒。月明白露秋泪滴,石笋溪云肯寄书。”
  这首诗对松树盆景进行了描写。小松看上去“蛇子蛇孙鳞碗碗”,是描写其枝干弯曲的模样,说明当时在盆景整形中已运用了“枝无寸直”的画理。其枝条紧凑,叶片簇簇好像一粒粒香米,即“新香几粒洪崖饭”;而且养护技术高超,使得叶色浓绿碧翠生机盎然,“绿波绿叶浓满光”,看上去叫人十分喜爱。 “细束龙髯铰刀剪”,说的是攀扎和修剪技术。小松盆景已达到了雅俗共赏的艺术境界,“主人堂前多俗儒”。弯弯枝条的曲线最能引起观赏者的丰富的想像,所以面对此树在明月的夜晚,游子抬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想起了家乡的石笋、溪云,不由得流下眼泪,希望寄书故里,“月明白露秋泪滴,石笋溪云肯寄书”。这表明盆景已具备了意境美,达到了使欣赏者情景交融、浮想联翩的艺术境界。
(二)唐代树石盆景(水旱盆景)
  1972年陕西乾陵发掘的唐章怀太子李贤之墓(建于公元706年)角道东壁上生动地绘有“侍女一,圆脸、朱唇、戴噗头、圆脸长袖袍、窄裤腿、尖头鞋、束腰带。双手托一盆景、中有假山和小树” (1972年7月《文物》)。按照现在的盆景分类,该画面中的盆景应属于树石盆景或水旱盆景类型。这是迄今发现的最早的关于盆景的图画。
(三)唐代山水盆景
  唐代的山水盆景也趋于成熟。台湾故宫藏画中有唐代阎立本绘制的《职贡图》,画中有以山水盆景为贡品进贡的形象。左边一人双手捧一体量较小的“三峰式”山水盆景,右边一人用右肩扛着一体量较大的“三峰式”山水盆景,盆内山石玲珑剔透、奇形怪状,其造型非常符合“瘦、漏、透、皱”的赏石标准,如果再种植上植物,就是一盆真正的山水盆景了。
  另据《文物》1961年第3期报道,在盛唐墓中出土了一只唐三彩砚,砚池底部如平坦的浅盆,前半是水池,后半群峰环立,山上云雾缭绕,树木繁茂,尚有小鸟站立。这一山水盆景式三彩陶砚实为山水盆景造型与砚台二者完美结合的工艺品,它是从汉代山形陶砚发展而来的,但从山峰气势、布局、内容(有山有树有鸟)来看,比汉代陶砚艺术水平高多了。
  除上述物证外,唐代文献中有许多关于假山、山池、盆池、小滩、小潭、厅池、叠石、累土山等方面的描述和记载。这些文献虽未明显提出“山水盆景”的字样,但从中可以看出当时的人们在居室内来制作和欣赏山水景观已蔚然成风,这些山水景观,大的可在厅前屋后、院落之间,蓄一池清水、置几块山石,小的就可摆在盆内,与当今盆景无异了。
  如杜甫《假山》中描写的山水景观仅一尺左右,应是一种盆景无疑。杜甫《假山》:“一篑功盈尺,三峰意出群。望中疑在野,幽处欲出云。慈竹春荫复,香炉晓势分。惟南将献寿,佳气日氤氲。”

3.大发展阶段(1977-1990)
  1977年以来,盆景艺术也迎来了自己的春天,发展十分迅速。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30周年之际,在北京北海公园举办了全国盆景艺术展览,参加展出的有13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54个单位,展出面积6600m2,展出作品1100盆,参观人数10万余人。中央新闻纪录电影制片厂摄制了彩色纪录片《盆中画影》。
盆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传向西方,当前欧美各国的盆景也逐渐兴起。在美国一些大学农科中,盆栽艺术常被作为一项正式课程,大学盆景教育已经走在了我们的前面,这是不可忽视的事实。

さえ   黄

帖子数 : 5
注册日期 : 10-11-26

返回页首 向下

返回页首


 
您在这个论坛的权限:
不能在这个论坛回复主题